在今天(6日)举行的湖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上,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路透社、华尔街日报、日本朝日新闻、缅甸国际广播等99家中外媒体201名记者到会采访。在记者提问环节,这四个湖北的故事让外媒记者们动容。
01
“一带一路”的缩影:
安琪酵母在埃及的发展故事
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记者阿米尔
2010年底,中国最大的酵母生产企业安琪酵母开始在埃及破土动工建立工厂。与中国相比,埃及的酵母产业相对落后,而国内派驻的成本又太高。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启动本土化战略。在埃及的工厂聘请了900名当地的员工,其中556名员工到中国本部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培训,学成归来的埃及员工很快成为了企业的中坚力量。如今,在这个庞大的工厂里,放眼望去都是埃及的本地员工。借助中国的资金、技术和企业平台,许多埃及员工快乐的工作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技术型企业走出国门。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投资,而是通过合作,将中国的产品、技术、资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相结合,实现合作共赢。安琪酵母凭借着坚持不懈和本土化运作,走出了一条国际化之路。马拉西亚记者阿米尔从安琪酵母的故事中对“一带一路”倡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希望安琪酵母有一天能到马来西亚去投资。
02
中外友谊的缩影:
25年前为缅甸修建最大公铁两用桥
缅甸国际广播频率记者 THAW TAR
25年前,来自中国的中铁大桥局帮助缅甸建设了仰光—丁茵大桥。这是当时两国最大的合作项目,也是缅甸最大的公铁两用桥。在长达八年的工期中里,中国前后派出500多名大桥建设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协助施工,这不仅为缅甸提供了一座安全可靠的桥梁,更为缅甸政府培养了一批建桥专业技术人员,中缅双方因此建立了深厚友谊。
一座援建的大桥,桥下静静流淌着的河水见证了中缅两国人民的友谊。缅甸的记者动情的说:“ 25年过去了,这座桥依然是我们的交通要道。尤其对于我们的经济中心仰光来说非常重要 !真的非常希望我们两国能加强合作,深化友谊 ,再一起建一个大工程!”让我们一起期待“一带一路”能够推进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给缅甸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03
湖北援非的缩影:
感动阿尔及利亚的“中国妈妈”
阿尔及利亚公共广播电台记者 阿尼斯·本赫杜嘉
“中国妈妈”,这是中国援非女医生的统一称呼。56年前,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非医疗队,湖北医务人员就是骨干。56年来,湖北省已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员3372人次。而李金荣教授就是其中一员。
1984年至1986年,李金荣教授在阿尔及利亚马斯卡拉省医院工作了两年的时间。在当地,她遇到一位没有鼻子的姑娘——菲露兹。为了让小姑娘拥有完整的鼻子,重新拥抱人生,李金荣医师为其实施了全非洲第一例全鼻再造手术。多年后,记者找到菲露兹。那时的小丫头已经27岁,成长为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面对记者的镜头,菲露兹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大声喊着:“中国妈妈!李金荣妈妈!”她希望中国妈妈能够看到她,看到她的鼻子,亲眼见证自己的成长和全新的人生。
“中国妈妈”的故事让现场的记者们都感动不已。阿尔及利亚公共广播电台记者阿尼斯还补充说,中国援非医疗队除了为当地人送去平安和健康之外,还注重培育售援助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将新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带到阿尔及利亚。
56年的医疗援助,三代人的无私奉献,彰显着湖北人的济世情怀,同时,也是中非人民深厚友谊的最好见证。
04
扶贫经验启迪世界:
听完湖北的扶贫经验 我想到湖北去看看
塞内加尔《太阳报》记者 阿马度·迪奥普
在本次湖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上,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农科村党总支书记王能干讲述的脱贫经验,让塞内加尔《太阳报》记者阿马度·迪奥普深受鼓励。
王书记讲到,湖北省始终坚持贯彻着“精准扶贫”的理念,在各个行政村都派驻了驻村工作组,而且这些工作组吃住都在村里面,点对点,户对户,精准识别,精准脱贫。同时,鼓励团结合作,帮助一些弱势群体,确保精准扶贫路上不漏一人。在制定了详细精准的脱贫政策后,农科村人民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立志脱贫的积极性也越来越强烈。“这些贫困户有了信心才有了脱贫的力量,要摆脱脱了又贫这么一个怪圈”王书记说到。
来自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塞内加尔的阿马度深以为然。他说:“塞内加尔的减贫任务重,而当地减贫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激发贫困户的积极性。”目前,中国已经开展了对于塞内加尔的帮助项目,一些农业基础设施正在塞内加尔的土地“生根发芽”,帮助塞内加尔人民实现更好的发展。而湖北也正走在创新发展的前列,在未来的旅游、能源、基础设施等方面,湖北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中国的扶贫经验正在给全世界带来新的启示和鼓励。
来源:长江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