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重阳节的传说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青年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师学艺。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却飞出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汝河里狂风怒吼,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出水走上岸来,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村子里直奔瘟魔而来,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宋代重阳节欢乐多 最多可放假四天
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在我国已经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了,如今它也是我国的法定节日,不过并不放假。但当我们回溯古代的重阳节,会发现在一些朝代,例如宋代,重阳不仅是节日,同时还是法定假日。
现代人过重阳节是不放假的,可是这个节日在宋朝却属于法定假期。北宋初年,宋太祖颁布诏令:“除旧制给假外,每月旬假、上巳、社日、重午、重阳,并休务一日。”(《文献统考》卷107)当时重阳节只放一天假。
宋神宗即位后,放假时间有所延长:“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节同,天庆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日各三日,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社日、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重阳、立冬各二日,上中下旬又各一日。”(《香祖笔记》卷5)将重阳节的假期延长到了两天。
乡村小学的放假时间就更长了,据南宋方觉琏《乡塾纪》记载:“中伏、中秋、重九及春秋二社,各给假四日。”过一个重阳节竟然能放四天假,实在令现代人羡慕。不过,一个重阳节的假期那么长,无事可做的小孩子百无聊赖,自然就要做出一些比较好玩的举动来。
据北宋吕元明《岁时杂记》讲述,宋朝小学生为讨吉利,节假期间爱用红色丝线系一枚大蒜,往脖子里一挂,然后再出门,这样做的寓意是“会计算(系蒜)”。另外还用一根竹竿绑一棵大葱,从窗户里面往外捅,将刚刚糊上的窗户纸捅破,寓意是“开聪明(葱明)”。
唐代民间重阳节习俗 赏菊登高插茱萸
国传统重阳节,历来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等习俗,这些节俗据说起于西汉时期,到了唐代则更加兴盛,有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这一时期反映重阳风情的诗作。
重阳节登高之俗始于西汉,《西京杂记》中就记载了:“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拔楔登高。”而后的《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人桓景,随方士费长房学道术,并根据费长房的告诫,在农历九月九这一天,让全家大小佩戴装有茱萸的绛色袋子,登高饮菊花酒,最终得以消灾免祸的故事,给重阳登高又涂上了一层浪漫的神话色彩,也反映了古人殷切盼望消灾避祸、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可见,佩插茱萸作为重阳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也早见于汉代,而至唐代,此风更盛,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脍炙人口,所说正是重阳登高、插茱萸事。
唐代民间重阳风俗基本沿袭前代。我国大医学家孙思邀在《千金方·月令》中,把重阳登高列为一项重要活动。他说:“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柑橘以泛之,即醉而归。”
如前所述,汉代佩茱萸,魏晋时出现插茱萸,而唐代皆而有之。唐宋时代诗人词家描写重九插茱萸的诗词不胜枚举。李白有“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王维有“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则有“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
除佩插茱萸外,还有看茱萸。如杜甫寓居蓝田崔氏庄,与故人同饮,醉玩茱萸,不能释,作诗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
赏菊、咏菊花、吃糕重九正仲秋,菊花盛开,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在唐代诗人咏九日的作品中,写到菊花的比比皆是,如王维有“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奉和重阳节上寿应制》);王绪有“今日登高蹲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九日作》),可见赏菊之风的盛行。
另外,李欣有“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皇甫冉有“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重阳日酬李观》)。
由此可见唐人几乎是“无菊无酒不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了,就连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也曾写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咏菊诗,以咏菊抒发起义者的革命豪情。
重阳节的习俗
1.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2.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荒诞,随着岁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渐淡薄,登高已不再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山青云淡的时节。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
重阳节前后,北京西山的几十万棵黄栌变成一片徘红,将西山装点得分外美丽,别有风情。漫山遍野,犹似披上了一件红色的盛装。几个亲朋好友,三五结伴同登西山看红叶已成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3.赏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4.饮菊花酒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风俗早在战国时就已有了。后来,饮菊花酒又被附会上神话色彩,说饮菊花酒可以躲避灾难。菊花在秋日冷霜中开放,气味芬芳。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便将花蕾茎叶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才开坛饮用。
5.插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宋朝的时候,人们还给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翁”,叫菊花为“延寿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真实地描述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也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阳节阖家团圆的愿望。宋朝以后,插茱萸的风俗逐渐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视为神物,仅仅是作为药材使用了。现在这一风俗已很少见了。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6.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品,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阳糕是用面粉加上枣、栗子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时候,人们吃重阳糕颇有讲究,还伴有一个小小的礼节。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7.重阳节送给老人礼物
在国家的大力推动,重阳节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涌现出入一系列如桔 豆 盒子等专 为老人设计的科技产品,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提到重阳节,广为人知的或为王维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实际上,1988年我国就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九九重阳敬老。除了必须回家,当然还有孝敬爸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