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枝江 | 打呼噜竟成“慢病之源”,别再不当回事

打呼噜会制造“噪音”,

但也绝非制造“噪音”那么简单。

很多研究表明,

打呼噜是“慢病之源”,

与很多疾病都有重要关系。

打呼噜为何会损害健康?

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与应对?

9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授韩德民做客“健康大咖谈”直播间,围绕公众关心的打呼噜问题进行了权威解答,在此带您快速浏览核心要点。

01

人为什么会打呼噜呢?

韩德民:打呼噜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在传统观念里,曾认为打呼噜是“吃得饱、睡得着”,生活幸福美满的样子。而实际上,人之所以会打呼噜,是因为气道,鼻腔或是咽腔存在狭窄,随着人的一呼一吸,气流冲过狭窄部位,震动黏膜,出现打呼噜的声响。

夜间睡眠时神经兴奋性下降,肌肉松弛,上气道黏膜塌陷,形成局部狭窄堵塞,当气流通过狭窄部位时,就会出现鼾声,严重时会形成局部完全堵塞,呼吸会暂时停止。

打呼噜完全不受控制,有的人从来不打呼噜,而有的人却整夜鼾声不断。打呼噜不仅影响身边人的睡眠,还会对自身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02

除了会制造“噪音”,打呼噜还有其他危害吗?

韩德民: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打呼噜是各种慢性疾病的“源头疾病”。

严重的打呼噜,我们也可以称为“恶性呼噜”,可以造成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上气道堵塞,呼吸气流间断,影响氧气交换,引发血氧饱和度下降,临床上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该病可在引起机体代谢性障碍的基础上,增加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痴呆、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儿童生长发育障碍等慢性病的患病率。

患者频繁出现呼吸暂停或通气不足,血液中氧气含量降低,引起睡眠过程中频繁的微觉醒,进而破坏睡眠结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白天嗜睡,情绪波动,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03

打呼噜是如何发展成“恶性”的?

韩德民:很多人打呼噜只是在偶然情况下才会出现,比如劳累、饮酒后,或者睡觉姿势有问题时。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出现的打呼噜,一般不会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造成伤害,我们可以暂且称其为“良性呼噜”。

如果呼噜进一步发展,变得整夜鼾声不断,甚至出现呼吸暂停,那么就成为“恶性呼噜”了。

肥胖会引发打呼噜,打呼噜也会进一步加重肥胖,两者形成恶性循环。除了肥胖,一些全身性因素、年龄、心肺以及肾脏疾病、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间接引起或加重打鼾,例如妊娠、更年期、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服用安眠药等。

所谓恶性呼噜是指睡眠时长期憋气打呼噜,伴有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出现不可逆性伤害。

一旦发展为“恶性呼噜”,就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不能及时治疗,长期存在,就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儿童打呼噜也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儿童打呼噜大多是因为扁桃体肥大和腺样体增生。增生肥大的扁桃体和腺样体会阻塞孩子的鼻腔或上呼吸道,引起鼻塞、鼻窦炎,导致张口呼吸、睡眠打鼾等症状。

长期鼻塞和张口呼吸,会导致鼻腔气道压力异常,出现废用性萎缩,鼻腔及外形发育不良,出现颌面骨发育障碍,即所谓的“腺样体面容”。不仅如此,由于患儿长期呼吸不畅,大脑缺氧缺血,还会导致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影响智力发育,同时还容易并发中耳炎、引起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等。

04

如何初步判断自己是否有睡眠呼吸暂停?

韩德民:很多人打呼噜而不自知,大多由家人或室友发现。如果要判断自己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除了靠他人观察以外,还可以通过以下症状来初步判断。

1.晨起口干、舌燥,咽部不适。

2.醒后不解乏、白天困乏。

3.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4.频繁起夜。

5.睡眠易醒或入睡困难。

6.情绪不稳定。

7.原有的慢性病加重,如血压不稳等。

如果有以上症状,可能就存在睡眠呼吸障碍,建议尽早就诊。医生可根据症状及多导睡眠监测(PSG)来明确诊断。

标准的多导睡眠监测要求患者在医院特定的睡眠监测室至少住上一个晚上。监测时,由专业的睡眠监测技师将各种导线安装在您的头上、胸部、上下肢等部位,收集整晚睡眠过程中的睡眠结构、睡眠深度、微觉醒情况、呼吸气流、心率、血压、血氧含量以及脑电等各种信息。第二日,由专业医生对监测结果进行人工分析,最后获得一份完整的结果。

现在也有很多便携式睡眠监测检查设备,可以安装好带回家进行监测,第二日再送回医院,可减低患者在医院住的不适感,提高准确性。

05

一定要去医院检测吗?医院离家太远怎么办?

韩德民:粗略估计,我国大概有1.5亿人存在睡眠呼吸问题,其中需要治疗的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至少在5000万以上。

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如果都排队去医院做睡眠监测,可见是非常不现实的事。而且现在很多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做一个睡眠监测,要排队等很长时间,有的地方甚至要等几个月。如何解决?这时就要借助科技的力量。

将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整合在一起,研发可穿戴医学人工智能监测体系,这是我们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可以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任何人都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物联网、互联网获得一套可穿戴的睡眠监测设备,简单操作后就可以将睡眠监测信息即时通过云端发送,经过人工智能分析,很快获得一份监测报告。

这些监测信息可以包括心电、脑电、肌电图、血压、呼吸频率、呼吸气流、血氧饱和度、声电等,所有的数据采集均可在家里完成,信息收集经手机APP传到云端,智能分析可以在瞬间完成。这套设备我们团队也已经开发了5年,走向患者身边应该是指日可待。

06

打呼噜该如何治疗?

韩德民: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的病理机制复杂,因此,治疗手段多样,目前提倡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特点,实施个体化综合治疗。

对于一些体重指数超标的肥胖的患者,应鼓励减重并尽量侧卧睡眠。

对于有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滥用药物患者,应建议规范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于程度较重的患者,临床治疗主要包括无创气道正压通气(NPPV)治疗、口腔矫治器治疗,或开展外科介入治疗,包括鼻腔扩容术、咽腔矫正手术,Han-UPPP手术等。

儿童患者更应积极治疗,以免影响智力和身体发育,可用药物治疗,必要时可采取扁桃体或腺样体切除手术。

(本文根据直播内容整理)来源: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