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没有“糖尿病”,却被诊断为糖尿病肾病?
为什么只是去看个眼科,最后还要去内分泌科进一步诊治?
最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就接诊了这样2位患者,坚持自己长期体检没有“糖尿病”,但症状和病理活检结果都与糖尿病肾病高度吻合。
经过一番抽丝剥茧,原来,这两位患者和很多其他人一样,只因在体检时疏忽了一件事情,导致自己成为了“隐形的病人”。
明明没有“糖尿病”,为何患上糖尿病肾病?
57岁的黄先生来自湖北黄冈,自觉身体没啥大问题的他,却因“咯血”到医院检查,体检发现肾功能异常,蛋白尿3个+号,尿蛋白定量超出正常值近100倍(正常值<0.15g)。经过治疗,当“咯血”好转后,黄先生的“肾炎”依然棘手,大量蛋白尿也得不到有效控制。
如果不尽快找出病因,黄先生担心肾病会进一步进展。心急如焚的黄先生辗转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希望在这里揪出引发自己顽固蛋白尿的“幕后黑手”。
“我每年都参加单位体检,就是血压高,血糖一直都很正常。”
肾内Ⅰ科副主任梁伟副教授接诊黄先生后,见到眼前这位患者,腹型肥胖,体重偏重,很像糖尿病的体型外貌,但却得到患者的否认,入院体格检查也未发现特殊异常。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规范治疗黄先生的大量蛋白尿,在入院的第二天就给他进行了肾活检。没想到,肾活检的阅片医生也提出同样的疑问,“黄先生是不是有糖尿病?”
梁伟副教授反复查阅病历、并再度询问黄先生,和他之前所在的当地医院医生关于糖尿病的信息,均得到否认。但阅片医生仍旧保持意见,“根据病理结果,高度怀疑糖尿病导致的肾脏病变,最好追查下是否有糖尿病。
”最终,在对黄先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血糖检查发现:糖化血红蛋白6.5%(正常5.8%),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h血糖14.73mmol/L(正常7.8mmol/L)。除了空腹血糖正常外,其他的血糖指标均超标。
至此,明明没有“糖尿病”的黄先生,为何患上糖尿病肾病的真像水落石出。并且从检查结果推测,黄先生的糖尿病至少已经隐匿了5至7年,并不是突然发生的。
只是查个眼科,也意外发现糖尿病
无独有偶,40岁的刘先生最近因为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在一系列眼科检查之后,眼科副主任医师杜磊建议他除了眼科的治疗外,还要去内分泌科进一步诊治。
“医生我是来看眼睛的,血糖每年体检都没有问题,我就是最近眼睛发胀,看东西模糊,身体没其他不舒服呀?”刘先生满脸疑惑,不解地说道。
但在杜磊副主任医师的坚持下,刘先生做了糖耐量测试,拿到报告之后的他吃了一惊,不查不知道,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自己早已是糖尿病患者。
“其实,有很大一部分糖尿病,都是查眼睛时意外被发现的。”杜磊副主任医师说,像刘先生这样,发展到糖尿病并发症期才被发现的隐形患者,临床上屡见不鲜。
梁伟副教授介绍,不管是糖尿病肾病还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都是糖尿病引发的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在确诊糖尿病5-10年后发生,大约30%-40%糖尿病患者会合并糖尿病肾病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拿糖尿病肾病为例,早期只能通过规律尿检发现微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到晚期会合并水肿,肾功能逐渐恶化,部分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要长期透析维持生命。
近几年中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糖尿病肾病已逐渐成为中国肾病住院患者的主要病因。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病率高,治疗费用高,即使到晚期规律透析后的生活质量和远期生存期也较差。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关键在并发症发生之前要积极控制血糖、控制体重、控制血压,控制血脂、控制饮食等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只查空腹血糖,导致大量“隐形”糖尿病患者
“空腹血糖不高,不代表血糖安全了,往往还导致大量糖尿病患者被漏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内分泌科主任高凌教授介绍,跟欧洲人相比,中国人由于食谱的关系,食物中以碳水化合物居多,血糖升高的症状多数发生在餐后。
所以,常规体检只检测空腹血糖,并不能反映人体真正的血糖状态,很容易造成糖尿病漏诊。从而临床上潜伏着大量“隐蔽”的糖尿病患者,还有不少甚至到了糖尿病并发症期,才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早就患上了糖尿病。
专家建议,有高危因素人群,如肥胖、超重、高血压、吸烟、鼾症、糖尿病家族史以及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应进行规范的糖尿病筛查,尤其体检时不要只查餐前血糖,至少每年主动检查一次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反应的是三个月血糖均值,也是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
来源:湖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