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科创基地 助力乡村振兴 ——宜昌市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掠影

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三农”工作的有效抓手,是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和开展县域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科创基地要求所属产业是当地政府重点支持、具有明显资源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且具有很好的成长性;与高校院所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一定的创新示范规模、相应的试验示范条件和培训场地;建设主体管理规范,对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有较强的带动性,初步形成有利于新技术示范的渠道和模式。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为核心,以提质增效和辐射带动为目标,围绕地方主导、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创新强县,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集聚、技术含量高精、辐射带动显著的示范基地,把科技的旗帜插到县、乡、村,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目前,宜昌共有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宜都柑橘加工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枝江市百里洲双红砂梨专业合作社“湖北枝江砂梨种植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当阳市长坂坡农业专业合作社“湖北当阳特色蔬菜种植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湖北森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远安食用菌种植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晓曦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湖北夷陵柑橘种植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5家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数量位居全省市州前列。

宜都柑橘加工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以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主要针对柑橘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中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形成研发、中试与产业化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地与湖北工业大学汪超教授团队合作,开展柑橘发酵系列调味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示范,合作承担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4项,开发生产的橘醋原浆、桔子调味醋、养生橘醋、陈皮酱油、柑橘料酒和陈皮豆豉酱等系列产品达30多个,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1.27亿元,利税1350万元。与国家柑橘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潘思轶及团队合作开展柑橘皮渣高效利用,完成低热量馅料研制,开发桔子酥产品并已实现产业化生产,承担基地创新项目“陈皮健康休闲食品研发与示范”,目前按照研发计划开展相关工作。与华中农业大学陈福生教授团队合作开发符合我国消费习惯的桔子陈醋产品。基地还与三峡大学合作完成去果胶柑橘皮渣高效利用提取膳食纤维和黄色素研究,与意大利摩德纳大学Paolo教授合作完成蜜桔酯香醋的开发。目前,基地拥有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研发柑橘精深加工系列产品30多个。

基地通过开展柑橘精深加工,充分利用柑橘非标果和丰收年价格过低时的大量柑橘鲜果,目前已形成年利用柑橘5万吨,覆盖国家柑橘农业公园10万亩15000户农民。2020年柑橘皮渣的高效利用和橘醋饮料的开发,解决了柑橘加工主导产品橘醋加工中关键问题,大幅度提升橘醋原浆的周转,高价值转化加工副产物皮渣,为进一步扩大柑橘加工量、提高柑橘加工附加值起到关键作用。

远安食用菌种植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以湖北森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主要围绕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基地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香菇工厂化设施化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的合作研发,与上海市农科院合作进行了“适宜湖北远安地区栽培的桑黄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开发”项目的研发。基地与武汉市农科院联合开展香菇品种选育和示范项目,签订了“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试验任务协议”,共同进行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相关研究。基地选育的食用菌新品种主要有:羊肚菌新品种M1、M6,香菇新品种N837、N819、NF47,桑黄新品种2号、3号。另外还试验示范了羊肚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桑黄设施化栽培技术等新技术,新开发了羊肚菌菌种、桑黄菌种等新产品。2020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协办了2020中国(宜昌·远安)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

基地紧紧围绕加强技术培训、保障原料供应、搞活市场流通三个方面强化服务职能,真正达到振兴一个产业、激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效果。组织技术人员主要对错季香菇生产技术、羊肚菌种植技术等重点进行了科普讲座,先后开展培训4场,并针对羊肚菌、球盖菇等新型食用菌栽培技术重点开展入户指导500多人次,免费发放技术资料5000份,使种植农户既能获得食用菌科普知识,又能及时掌握管理方法措施,保证了食用菌生产户的栽培成功。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以自有食用菌种植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200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生产,主动接收帮扶20名贫困户托管其香菇菌袋,及产品技术带动帮扶、开展技术培训等形式,辐射带动发展食用菌种植,帮助农户增收致富。同时还带动远安县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6000多万袋,并通过菌种产品和技术服务带动远安及周边县市2万多农户,发展食用菌2亿多袋,为农民创收14亿元。

夷陵柑橘种植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以宜昌市晓曦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主体,致力于柑橘新品种研发、良种繁育、栽培技术创新、新品种示范及推广、果品销售。已收集柑橘品种64个,储备柑橘新品种、新材料1000余份,培育柑、桔、橙、柚、杂柑、柠檬等6大品系苗木,年出圃优质苗木50万株以上,良种接穗100万枝。建有集柑橘科技展示基地、柑橘品种展示园、柑橘良种繁育基地、科普惠民、柑橘产后投入品研发于一体的晓曦红科技生态产业园,主要包括国家柑橘良种中心宜昌试验示范基地136亩,核心示范基地500亩。率先在基地推广节水喷灌技术、建设农业物联网智慧园区,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获农业部示范称号,并在全国农业种植领域推广。基地长期与国家工程院副院长、华中农业大学邓秀新院士团队合作,签订柑橘良种繁育、共建试验基地等合作协议,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的《柑橘采后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开展“柑橘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合作,引进柑橘新品种“肥之署”、“晴姬”,筛选出“大分4号”、“由良”、“九月红”、花色品种“鸡尾葡萄柚”、“爱媛28”等一批适宜主栽品种。

基地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开展技术培训等形式,集中展示和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湖北省科技特派员、基地创新团队负责人聂红丽带领技术人员为柑橘种植户多次提供服务,点对点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创新团队技术顾问伊华林教授开展《洪灾过后柑橘品质提升管理技术》线上技术培训,共有2155人在线学习。以柑橘种苗售后技术服务为基础,通过帮扶橘园“品改”带动示范辐射柑农2000户以上,提供劳动就业岗位30个。利用电商帮助柑农销售柑橘,部分品种由传统价格1元/斤增至5元/斤,平均亩产增收4000元。通过品改升级,创业企业亩平单产达3000公斤,增产500公斤,平均亩产增收1000元,同时,有效带动了加工、运输、包装、产后处理等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当阳特色蔬菜种植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以当阳市长坂坡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重点开展大蒜和鱼腥草种植示范。基地先后与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宜昌市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承担省科技研发项目1项、承担国家标准化项目1项、承担宜昌市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1项,与湖北省农科院、宜昌市农科院、宜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分别开展了《国家大蒜良种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大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项目、《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项目和大蒜全程机械化项目,并开展了9项课题研发、示范工作。共引进或取得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4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制定标准3部(其中湖北省地方标准1部和宜昌市地方标准1部已颁布,评审通过待颁布湖北省地方标准1部)。打造了湖北省第一件农产品集体商标“长坂坡”,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长坂坡大蒜被评为绿色食品、湖北名优蔬菜银奖、湖北省名牌产品;长坂坡鱼腥草被评为湖北味道和绿色食品。

2020年,团队先后开展技术培训12场,培训3000多人次。开展了37个品种示范,其中大蒜品种27个、鱼腥草品种10个,示范了大蒜、鱼腥草良种繁育技术,转化了鱼腥草生产技术和鱼腥草收割机械成果,应用面积达到2万亩。基地示范带动种养大户数45户,示范带动面积3万亩;带动贫困户240户,户平增收15万元。

枝江砂梨种植

乡村振兴科技

创新示范基地

以枝江市百里洲双红砂梨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主要开展砂梨种植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与省农科院果茶所合作,重点开展了贮藏保鲜、施肥、冬季修剪等技术指导和培训。建成砂梨连片示范基地1000亩,引进鄂梨2号、苏翠1号等新品种7个,示范高标准建园、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蔬果套袋等新技术7项,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2020年,砂梨创新团队提供远程技术指导,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被群众称为“没有津贴”的砂梨土专家。专家团队全年开展技术培训9场次,培训果农472人次,帮扶带动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80多家,吸纳农户剩余劳力及贫困户就业200人。2020年,示范基地已实现亩产1250公斤,实现亩产值1万元,果品精品率达到90%以上。基地示范带动新砂梨种植2000亩,辐射周边发展砂梨种植2万亩。基地所在村三洲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坝洲村入选湖北省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基地建设单位2020年入选湖北省省级示范社。

基地与梨农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收购按标准生产的精品砂梨。着力培植“越天然”电商销售平台,利用“互联网+”模式使砂梨均价提高1-3元/kg,2020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基地积极推动梨种植与观光旅游、休闲采摘、特色餐饮等产业融合,让果农共享产业链整合发展的增值效益,培育形成果农增收新模式。

来源:三峡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