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融媒(通讯员 蒋枫)50岁的肖艳华,由于长期在船上风吹日晒,长相黑瘦,和实际年纪不相称。自小在长江边长大的他,好像注定了这辈子与水结缘。
老肖说,自己家里世代都务农,独出了他一个渔民。讲起这件事,他至今还带着些许的骄傲,这是他会变通能吃苦的表现。
“还有什么捕鱼的证明吗?”在顾家店镇人和垸的家,他翻出来一张老渔网,“别的再就没有了,只有这渔网舍不得扔,算作过去的一点念想。”
摩挲着渔网,肖艳华的手一直弓着。由于划桨和拉网,手指需要常年用力握着,指骨变得僵硬突出,已经没办法伸直。二十多年的捕鱼生涯,还是在他的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也正因此,在50岁这年,肖艳华走上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从一个捕鱼者变成一个护鱼人,成为宜昌市枝江江豚协助巡护队的一名队员。他认同女儿的那句话,“受了长江的好,就要还这份情”。
一蹬腿,就能踩着一条鱼
人们总是习惯把生活中最美好的片段记录下来,对老肖来说,他对长江最美好的记忆,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小的时候,肖艳华就喜欢玩水,和所有在江边长大的孩子一样,捞鱼游泳,“我们那时候,蹬腿,就能踩着一条鱼。”老肖说,鱼好多,在岸边伸手都能抓到。
那时码头少、货船少,岸边芦苇摇荡,渔民就舀江水喝,到水流很急的地方打水,很甜。
比起种地,肖艳华显然更羡慕打渔,拥有一条自己的渔船,乘风破浪,一网兜下来就是丰收,哪用着死守在田里。
1996年,肖艳华和妻子蒋艳英借了两千元,拥有了自己第一条小木船。这被他看成人生的第一次转机。有长江的馈赠,加上俩口子的辛劳付出,很快他们就把小木船换成了铁船,伴着柴油机的轰鸣声,生活也过得越来越滋润。
肖艳华还记得年轻的时候,总爱跟孩子们讲长江的故事,“江猪子好大一只,皮肤光溜的,和别的鱼不一样,每次换气都会浮出江面。”
但大多时候,孩子们都是一脸木讷,“她们都没见过,不知道我说的是啥。”那是第一次,肖艳华隐隐约约地认识到,自己小时候的长江和孩子们眼里的长江,已经不一样了。
江里没鱼了,人也没活路了
肖艳华已经忘了具体是从什么时候,他和孩子们一样,也看不到江豚了;江边都是采砂场和码头,江里的水再也不敢舀着喝了。
以前一撒网,就能捕到单条三四十斤的鱼,一天十几网的收获,少的时候一天能有几百,多的时候一天挣1000多到2000元也是有的。
但2000年之后,他眼看着江里的鱼个头越来越小,捕鱼越来越难,渐渐到后来,连续5、6天都是空网。
“长江没有鱼了!”肖艳华不信,这偌大的长江,“几千年上亿年都这么过来了,说没鱼就没鱼了。”
“人家用电瓶、用发电机电鱼,炸鱼,哪里还有鱼。”老肖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江里密密麻麻的鱼,不管大的小的,都翻起白肚皮,抄网一捞,“恨不得江都给你捞走。”
他对电鱼的人说,“这么干要不得!”别人一句关你什么事,还亮了“家伙”,一旁的渔民劝他不要惹事。
后来,老肖帮科考队做科考时,在长江上漂了两个月。那时候,他才知道,电鱼的危害,不论是鱼类、螺蛳还是贝类小蝌蚪等等,电鱼对水生态环境是毁灭性破坏,少数侥幸存活的也会丧失生殖功能。
沿江的渔民曾组队围追过电鱼的犯罪分子,“反正劝他们是没有用的,只有来狠的。江里没鱼了,人也没活路的。”
船桨渔网浮标,指引他的方向
肖艳华还记得,2018年的那个秋天,他亲手将跟了自己22年的“老伙计”拖上了岸。船下,坚硬黑黄土地取代了波光粼粼的江水。“就这样吧。”他在心里作了告别。
渔船集中拆解的当天,有渔民给他发来了现场的视频,他没有点开,有关拆解的新闻他从来不关注。
在他的心里,他那艘9米多长的锈红色渔船是最显眼,船头如往日般,依旧保持着劈风斩浪的姿态,这是最后的记忆。
在长江浮浮沉沉半生,以船为家,以渔为生,离开水,肖艳华脚踩平坦宽阔的道路时,却觉得不真实。
“总要找点事做吧。”和当年孤身一人打渔时一样,他作决定时和他当年下网一样,出手果断。
自古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大小湖泊与江河相通,这里的人们,临近寒冬,家家户户都要剁鱼肉、蒸鱼糕。
妻子蒋艳英一手做鱼糕的好手艺,手握菜刀,整鱼剔肉,干净利落。随即刀锋翻转,让刀背向下,慢慢细剁,雪白的鱼肉渐渐变成鱼蓉,和上蛋清,顺时针搅打,相互融合。上笼,开火,一气呵成,不一会蒸屉上,汽水开始“噗噗”滴落,揭开笼盖,洁白蓬松的大糕团朦胧在雾气中。
“年前生意好,两个月就赚了快3万元。以前打渔时,都是我当下手,现在就倒过来了。”蒋艳英的这种满足,并不能感染肖艳华,他觉得自己在江里历练二十多年的功夫,用在挑鱼选肉上,是一种浪费。
以前打渔的时候,常年游荡在江里,没得啥子娱乐,抽烟喝酒是打渔人得闲的慰藉,在冬季一口白酒还能驱寒。现在没事的时候,他会一个人晃荡到江边,船桨、潮汐、渔网、浮标,这才是他的方向。
“什么时候能再回去。”这种发问,累计起来和他扔下的烟头一般多。
受了长江的好,现在就还这份情
2020年底,转机来了。
2021年1月1日,长江重点水域十年全面禁捕正式开启。在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和阿拉善SEE公益机构的公益资金支持下,枝江市急需组建一支长江护渔队,公告发布,要求会开船、熟悉水域环境,肖艳华想也没想,就报名了。
但是家里鱼糕加工渐入正轨,在回家的路上,他才想着和妻子商量。“去吧去吧,谁不知道你那点心思。”蒋艳英打趣道。
听到这,肖艳华也是嘿嘿一笑“做鱼糕、收泥鳅、鳝鱼,我得空就来帮你的忙。”
他又打电话问了在外地的女儿。说起来,人和垸的人都挺佩服老肖俩口子,年轻时能吃苦,孤身打渔挣家业,也没忘记督促孩子读书。两个姑娘一个在宜昌当语文老师,一个在武汉当英语老师。
“爸,这是好事!”
“嗯,和以前一样,每天都在江里,但挣得不多。”
“我们家受长江的好够多了,现在就是要还这份情的时候。像阿里巴巴‘公益宝贝’等公益机构都提供资金支持,说明这是好事。”大女儿肖潇的这句话让老肖心头一热。
今年1月5日,枝江市长江护渔队成立。肖艳华及其余5名退捕转产渔民,还有沿江重点村的12位村民正式上岗。
每天早上6点多驾船巡逻,晚上7点开始夜巡,来回一趟,4、5个小时就过去了,不管天晴下雨,都要出门。老肖分管的关洲水域是垂钓者的圣地,“越是天气不好,越不能偷懒,一天都不能空的。”只要能驾船,老肖心里就开心。“这种辛苦,算得了什么。”
但相比之前围追电鱼违法分子,老肖觉得现在要轻松多了。“都知道长江重要,懂法了,不能胡来了。”
枝江市长江护渔队正式入列水上巡护队伍开展长江护渔2个月以来,已累计巡查498次,巡护里程合计5601KM。
更让他开心的是,江里的鱼多了起来,“走在江边都能看到鱼,以前哪是这样。”现在,老肖还时常会梦见,他的“老伙计”,那艘9米长的锈红色渔船还行进在江面上,柴油机一路轰鸣,江面上全是扑腾的江鱼。
老肖算过了,十年之后他正好60岁,依然能驾船。“你信不信,长江肯定能回到我小时候,江里脚一蹬就是一条鱼。”
(责任编辑:石青)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