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枝江》——马店街头


马店街头


作者:王雪梅

朗读:心怡



寻了一个中午,坐在车里,躺下看马店街上的梧桐,参天的梧桐就在头顶,印在天空,像壁纸。

时间好似染料,上一次这样认真看她应是在春天,鹅黄的,然后是翠绿,再到夏天的深绿。而今,眼前是一抹淡黄,再过不了多久,梧桐树就会把它的美丽从枝头移向地面,挥毫泼墨成一地金黄。

是谁悄悄把染料涂上枝头?大概是风吧!

去到过很多地方,城市街头都有着相似的景象,灯火与人群,是它们永远的主题。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可能对烟火气要体会得深刻。人群众多的地方,生活的味道会更浓烈。比如枝江的马店,就应是这座城市最具烟火气的地方了。

我喜欢早上在马店街上的礼化路去过早,穿进巷子,便是热气腾腾,我冲着那些种类丰富的早点而去,更冲着清晨的人声鼎沸而去。虽是鳞次栉比,拥堵了些,但这就是生活。

这是一条上了年纪、岁月沧桑的老街,在这条街上,包子铺、杂货店、酱菜馆、服装店、卖菜卖鱼的一应俱全。从老枝江人口中得知,这条绕有记忆的老街曾是最繁华的街道,承载了许多人的梦想,也见证了一些人的兴旺和衰败。

往里得走个几百米,有一家卖油条和豆腐脑的早餐店,是外地人。我问过一次,说是河南的。这家店店面不大,两张长桌,一口油锅,一对夫妻,两双巧手,撑起了这家油条铺子。我只是碰巧吃过一次,觉得味道很好,后来,常去。虽这家店铺不占地理优势,但每次去都得排队。  

老板负责在一边炸油条,娴熟的手法,压面团下油锅,再用两根长长的筷子在油锅里来回翻滚,三五秒后,热气腾腾透着金黄的油条就出锅了,老板娘则是忙着招呼,负责给顾客装袋。

在这里,这样的景致很多,也多是些夫妻档开的店子,配合默契,总让我觉得他们应是谁也离不了谁的。

再往里走,就到了马半路菜市场了。不同营生的店铺,展示着醒目的招牌,牵拽着路人的目光和脚步。也有提篮的乡民,他们可能是本地的,也可能是早上从枝江对面的百里洲坐船来的,青灵灵的蔬菜,带着一身水汽,穿行其间,烟火气十足。

我认识一位卖菜大妈,有时在街上相遇,打个招呼,说说天气之类的无关紧要的话。在断断续续的闲聊中,得知她有两个优秀儿女,孩子们都去外地生活了,她不愿意去。自己就要守着自己的家,别人家再好那也是别人的。她把“别人”加重了语气,好像是有着寄人篱下的亏;并且带着一声重重的叹息。然后,向我说着年轻人自有年轻人的选择之类的话。

每次见到她,我总有一种隐隐的担忧:如果有一天,老人有个身体不适,谁来照顾?孩子们不在身边,鞭长莫及。她说,以前孩子们还小,常常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舍不得妈妈,要跟妈妈在一起,一天到晚都念叨着妈妈,永远也不要分开。现在好了,都成了家,见面都难了。我想安慰下她,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我和她和所有的人一样,浮在尘世沉默的水上,就像鸟儿在每天的鸣叫声里,诉说着自己的悲喜。人呢?哪有什么谁离不了谁。

以前听人说马店,是来往客商拴马、歇马之处,故得此名。我想起初应是驿站,而今,它早已不 是,而是很多人的安身之处。每个人在这条街上行走, 聚首分离,群集的生命让小街烟火浓浓。车鸣声、人语声,一片众声喧哗。拥挤嘈杂的人流汇在一起,像拧成的一股麻花,难解难分。

人行道上的方块砖,搭配着落叶滚沸的色彩,动静相宜。季节之换如人生之变,小街上不知遗下了多少前人的脚印,也不知有多少人的背影与我重叠。这个月又将过完,寒冷会加深也会减少,直至走向冬天。我拾起地上的一片落叶,又放下。告别十月的落叶,等待我们的是十一月的艳阳与风雨。

马店的街头,我们奔赴在各自的路上,有时交集,有时分离。

作者简介

王雪梅,宜昌市长阳县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枝江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国作家网、中国文化传媒网、宜昌作家网、《中华诗词》《当代老年》《湖北日报》《三峡秋韵》等省、市报刊媒体发表散文、诗词多篇,作品被多次转载。入选数种书刊文集,在各级征文中获奖多篇,自运营有公众号"梅看世界",至今发表散文作品4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