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曾经是鄂西北一座贫困的小山村,现在,它已经甩掉了“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这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85期:堰河村的好年景。让我们跟随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宝林的脚步,一起探寻山村蝶变背后的致富密码!
办起农家乐,乡村展新颜
在堰河村,农户经营的农家乐接受统一管理,菜价、房价全都是一样的,不拉客不宰客,受到游客的广泛好评。堰河村如今的变化,离不开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的努力。
今年61岁的闵洪艳,干了近30年的堰河村党委书记。上世纪90年代,堰河村村民吃粮靠供应,被称“布袋村”;用钱靠砍山,被称“斧头帮”;住房干打垒,被称“泥巴窝”。当时闵洪艳就琢磨,既然堰河村八成以上都是山,与其砍山毁山,不如护山养山。他带着乡亲们开始植树造林,硬是把八千亩的荒山变成郁郁葱葱的山林、茶园。环境好了,可乡亲们的生活怎么才能好起来呢?
翟金丽是堰河村最早开农家乐的一批村民,别看现在操持起店里的生意显得麻利,其实一开始,对于开农家乐能不能挣钱这事,翟金丽心里一点底都没有。靠着种树造林,堰河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大批游客慕名而来。闵洪艳觉得这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大好机会,动员大家开农家乐,吃旅游饭。一开始,闵洪艳这想法纯属剃头挑子一头热,村民们没有接触过农家乐,没有经验,对开农家乐能不能挣钱有疑虑。
怎么让乡亲们能愿意试试呢?思来想去,闵洪艳打起了自己老伴李桂茹的主意,他说服妻子先带头开店,在2005年4月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银杏山庄”。在李桂茹的操持下,农家乐的生意很红火,大家伙心里也都有了底。后来银杏山庄还成了堰河村农家乐的培训班,村民们纷纷到店里“打工”取经,李桂茹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待客、炒菜,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农家乐老板。
几年间,村里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闵洪艳想的是,如何建立管理体系和机制来规范商户,避免宰客杀熟、恶性竞争的不良风气出现,让村里的农家乐“乐”得更长久。2007年,堰河村成立了集体性质的堰河村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村党委、村委会、合作社“三驾马车”一套班子,所有从事旅游经营的农户,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培训、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的原则,都纳入到合作社的管理之内。合作社成立后,参与的农家乐服务品质显著提升,曾经偏僻落后的穷山村如今人流如织、顾客盈门。
集体有收益,村民喜分红
合作社是成立了,游客来得多,大伙都能挣到钱,但是能开农家乐的毕竟还是少数,怎样让其他村民也能参与、享受到合作社的收益呢?
今年八十岁的张宾富,曾经是村里的困难户,一年忙到头,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像张宾富这样的五保户、低保户,合作社无偿分配了股份,还出钱给他买油茶苗,种上了十亩油茶树,免费提供砖瓦盖起了新房子。现在的张宾富,养猪养鸡种油茶加上合作社分红,每年也能有几万元的收入。
在堰河村,有实力的村民开农家乐、搞种植养殖、做小生意,其他的人可以去打工帮忙,或者由村里安排岗位,村无闲户、户无闲人、人无闲事,户户都入股,人人有事干,年年有分红。截至2023年,堰河村共282户(956人)入股,入股比例为93.06%,股金共42.65万元,分红23.5万元,分红比例达到股金的55%。
种出好“丰”景,产业结硕果
虽然吃上了旅游饭,可是一旦进入旅游的淡季,游客来得少,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也都会受影响,怎样才能让村里的产业更加多元化、可持续性的发展呢?
要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要多样性、多业态。闵洪艳邀请谷城县万丰园猕猴桃合作社理事长郭枫到村里种植猕猴桃,在考察当地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后,郭枫决定在村里建设猕猴桃种植基地。搞种植养殖,只有成规模才能见效益。资金和土地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别的不说,就是一家一家去谈土地流转都是巨大的工作量,单靠郭枫是无法完成的,怎么办呢?闵洪艳说服村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再流转给郭枫。就这样,村集体出面流转了一百三十亩土地,还积极给郭枫申请上级的项目扶持资金。经过6年的培育,2022年郭枫的猕猴桃喜获丰收,产量达30多万斤,年产值在1500万元左右。
从猕猴桃里尝到甜头的,还有在这里打工的村民们。李德英的丈夫常年卧病在床需要照料,家里全靠她一人在张罗,猕猴桃园上班比较灵活,让李德英可以自由选择干活的时间,一年也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现在,郭枫的谷城县万丰园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有32户村民,以土地、劳力、物资等形式入股,截至2023年,带动周边217户农户增收730万元。
在村里还有一片茶园,是堰河村村集体所有,由于缺乏生产管理经验,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难以为继了。为了盘活这份沉睡的资源,闵洪艳找到了五山镇有名的种茶能人游邦立,请他来打理堰河村的茶园。现在游邦立的茶叶公司已经成为五山镇规模最大的茶企,不但为其他茶园提供技术服务,还带动了堰河村及周边100多户、300多名村民实现就业。
截至2023年,堰河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7万元,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收入285万元,接待游客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8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把山水变成风景,让资源成为资本,堰河村用自己的努力,做到了村里有产业、农户有项目、人人有岗位、个个有钱赚,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
(责任编辑 黄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