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融媒(通讯员 李华萍)近年来,枝江市坚持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为基本原则,大力推广“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村集体+农户+银行+担保+社会组织”十位一体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深化联农带农机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1.482,居全省同类县市第一。
平台抱团,解难农田大小事。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创新乡村发展新载体,建强组织、金融、服务三大平台,打造全面联结强产业,合力抱团闯市场的动力源。
针对单个合作社“小、散、弱”的发展困境,市政府主导成立枝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运作,把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多个主体联合起来,共谋发展、共担风险。目前,全市形成以市农合联为中心,8个镇(街道)农合联和肉牛、柑橘、粮食、水产、蔬菜、砂梨等9个特色产业农合联为支撑的格局,吸纳会员472家,辐射全市80%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
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组建全省首个县域涉农担保机构——枝江天雨公司,建立1亿元农村合作金融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农合联会员增信授信,统筹金融、财政、农业、人社等各部门金融支农资金,引导合作银行执行低利率、减半收取担保费,撬动金融活水流向“三农”领域。近年来,全市累计发放涉农贷款超80亿元,撬动新型经营主体投资超150亿元,累计节约融资成本超1.25亿元。
坚持农业全产业链思路,整合耕、种、管、收、储、加、销等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农民提供病虫害统防统治、配方施肥、田间管理等服务,有效降低各环节生产成本。与省农科院合作共建全省唯一的农村综合科技示范区,通过微肥增效、生态防控等技术应用,化肥农药减量达30%,亩均节本240元以上,增收超400元。枝江市全产业链服务模式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获评“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产业加持,拉动带农火车头。坚持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抓手,强化龙头引领、品牌打造、电商赋能、农旅融合等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
积极对接全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每年统筹安排2000万元用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引进和培育自带流量的龙头企业,累计培育宜昌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2家,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个。围绕粮油、柑橘、畜禽、蔬菜、水产等五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生产、精深加工等产业链条延伸。目前,全市产值过50亿元的农业产业链达到4个,获评“全省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工作成绩突出县”。
大力实施品牌驱动战略,在全省率先推出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枝滋有味”,推出枝江玛瑙米、百里洲砂梨等子品牌和枝江酒、覃姐鱼糕等一批企业自主品牌,形成“公共品牌+行业品牌+自主品牌”品牌格局。“枝滋有味”品牌商标授权单位达31家,授权产品160余款,“枝江玛瑙米”品牌价值达32.88亿元,逐步实现从“卖资源”到“卖品牌”转变。“枝滋有味”获评湖北省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重点品牌。
抢抓“互联网+”机遇,搭建“电商+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平台,全市发展农业电商企业300多家,农产品电商网店1200多家,建成4个淘宝镇、22个淘宝村,淘宝镇村总数位列全省县(市)第一。枝江成为湖北省唯一全国淘宝村百强县,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坚持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四位一体推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辐射力,打造一批有文化说头、有休闲玩头、有再来念头、有后备厢带头、有发展奔头的休闲农业示范区,推动乡村旅游实现“平原突破”。安福寺镇连续举办21届三峡枝江桃花艺术节,问安镇同心花海、董市镇枫林月季园以“花”为媒,成功打造“四季花海”芳香名片,全市累计创成3A级景区4个。2023年接待游客711.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97亿元。
模式吸金,开启农民致富门。深入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构建托管式、订单式、股份式等利益联结体系,把产业链主体留在本地,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领办或入股专业合作社,支持集体、农民以土地或其他资产入股合作社或自办合作社,建立企业与村集体、农户之间的股份合作关系。仙女镇向巷村依托桔缘柑桔和丰联佳沃两大经营主体,带动全村300余户村民按照1千至3万元不等出资入股或资源量化入股,年底按照利润20%参与分红,打造利益共同体。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品种改良、统一品牌销售,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农企双赢”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经营收益。支持丰联佳沃公司做大“牛”文章,创新“3321”养殖模式,打造肉牛产业化联合体。目前,全市发展肉牛产业整村推进示范镇5个、示范村12个,发展社员122户,养殖户年均增收13.5万元。
依托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主体,推广土地托管经营模式,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田间指导、订单对接等全要素、全产业链、全流程的农业生产和技术服务,形成“托管式”利益联结机制。引进央企中化农业,采取“农合联+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通过全托管、半托管方式流转农户土地20万亩,构建种植、加工、服务、销售的全产业链,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目前,全市已建成1个市级“MAP”技术服务中心,优质稻亩均增收稻谷37公斤、亩节本增效303.6元。
(一审 何唯 二审 潘德铭 三审 龚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