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一度被认为是休闲消费的代名词。大量城市游客涌向乡村,到山间田野诗和远方。据统计,从2010年到2020年,全国农家乐企业的注册量从2.6万激增到14.6万。近日,有媒体称:“近年来,全国农家乐已有8万多家商户注销,余下部分虽不至于倒闭关门,但也只能勉强度日,还有一部分只在每年特定时日短暂营业。”农家乐戏剧化“沉寂”的背后,其实是市场逻辑调整的结果。
在农家乐“狂飙”的那几年,入门门槛较低,多数农户“就地取材”,利用自家农舍开张迎客,接待服务全凭心情,菜品收费没个标准。虽然游客体验略显粗糙,但敌不过初入乡村的那一份悸动和新奇,供需关系仍能保持相对平衡。但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最原始的乡村餐饮业态显然已无法承载游客对于“高标准乡村旅游”的多元化需求,核心竞争力贫乏、同质化严重的农家乐必将被市场抛弃。
大规模退场是不是意味着农家乐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其实不然,有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农家乐仍有新增注册1720家。在市场运行中,没有长红的品类,也没有哪一个品类会突然消失。“红火”也好,“冷清”也罢,都是遵循着市场规律,找到适合当下的乡村旅游业态才是关键。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新时期,乡村休闲产业依然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和机遇。比如,近年流行起来的民宿、亲子农场、露营等产业,同样沿用的是“农家乐式”的生态、自然、健康旅游理念,但相较于农家乐的单一项目输出模式,经营者却能按需切换赛道,在有限的空间上布局更多元丰富的业态环境,从而使这些“类农家乐”产业焕发勃然生机。所以,现阶段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行“抢救”已经失去市场活力的农家乐,而是要在原有农家乐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具时代性和鲜活性的全新产业。
譬如,位于枝江市百里洲镇冯口草甸有一片原生态宝藏草地,以此为依托的亲子露营、格调餐厅、岛山书店、精品砂梨等特色产业链逐渐变成受欢迎的年轻版“农家乐”;在安福寺镇桑树河村,乡村休闲空间“萌鸡小院”频上热搜,这家集娱乐、餐饮、垂钓、采摘、儿童乐园为一体的生态共享亲子农场,吸引了众多游客体验打卡;在仙女镇吉吉主题公园,以乡村农业文化为核心的产业群迅速崛起,成为枝江市首个列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的景区……
当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开放的姿态与时代共享发展机遇,乡村便有了更多可能性,传统的农家乐也会变幻出多种形态。
如今,当我们打开社交平台,输入“农家乐”关键字,出现的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的土菜馆、钓鱼乐,而是各种别具风格的新式乡村文旅融合项目。他们可能是中式古风建筑群、江南水乡园林山庄、森林小木屋、亲子水上乐园、开心农场……
在传统乡村文化与新潮文旅项目双向奔赴下,农家乐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
作者:刘骞(枝江市安福寺镇文化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