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东湖评论:“985留学回国当厨师”,高学历的意义应该由自己定义

“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考个好大学,以后找份好工作,出人头地。”这样的话,在无数父母长辈“望子成龙”的殷切期盼和无数学子“十年寒窗”的力学笃行中被反复固化,仿佛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而名校、学历这两个词汇也早已和专业、薪酬甚至未来挂钩。

高学历是否就意味着一切呢?最近,“985学霸崔迪花30万留学,回国后做厨师月薪仅5500元”这一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面对网友提出的“学历浪费”“职业降级”等质疑,她坚信职业选择应遵从内心喜好,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在这位95后学霸的故事中,让我们对学历与职业的关系有了新的定义和思考。

拥有多么丰厚的过往,才能拥抱多么勇敢的明天。对于崔迪的决定,许多人表示不理解。他们觉得既然她只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那么就没必要去追求985名校的学位,更不用斥资到欧洲深造。毕竟厨师这个职业,自古讲究的就是技艺和经验,根本不需要过高的学历背景,涉足这个领域的本科毕业生就鲜少,更别提毕业于顶尖学府的天之骄子了,简直就是浪费学历,之前的书都白读了!她的书真的白读了吗?未必,每个人学的知识和技能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你的思维言行,塑造着一个人的三观和灵魂。正因为她有着丰厚的知识储备,才有超越多数人的清醒和独立。她以更高的眼界看待职业,以更明确的态度规划人生,以更纯粹的目标实现自我。在此基础上,她才拥有了不被社会洪流裹挟着向前的底气和不被世俗偏见所影响的果敢。同时,不对口的专业和留学经历对她现有的工作而言也并非一无所用。她将所学的园林设计思路融入到中式菜肴的制作和摆盘中,激发了新的灵感和火花,而在欧洲就读、欧洲餐厅当学徒的经历,让她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西文化饮食的不同,从而对菜品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没有学历的兜底和经历的赋能,她做融合菜的想法以及创办厨师学校的梦想,都无所依托。

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场,也是人生的一次转场。当自认为“正确”的声音不断在耳边萦绕,当扭曲的“利益价值观”被普遍传递,当读书的意义一次次被功利化,高学历代表的不仅是个人的学术成就,更象征着一种持续学习、自我提升的态度和坚守本心、不失格局的通透。通材达识、思想解放才是你不惧未来、忠于热爱的底牌和利剑。

保持热爱,心存奔赴,未来必定山海可期。当崔迪24岁开始学厨的时候,餐厅档口负责人才21岁。第一份厨师实习工作,她每天在比利时餐厅的后厨长达14个小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毕业回国后,她找到了一份在上海的厨师工作,月薪只有5500元。就职业本身而言,崔迪放弃看似“高端”的工作,选择长期被男性统治的后厨江湖,可能不太明智,但在梦想面前,一切外在限制又显得微不足道。她不在意“学历浪费”的评价,也不纠结低薪报酬的落差,她忠于内心所爱,专注眼前选择,深耕自己能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热爱与兴趣才是驱动人生前行的最大动力。从练习颠勺到设计菜品,从后厨“小透明”到两家热门餐厅的主厨。她的热爱让她愿意从基础做起,不断学习和实践,用自己的才华和坚持在厨师行业闯出了一片天地。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用在崔迪身上十分贴切。谈到未来,她早已有了方向,30岁之前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餐厅,40岁创办一所学校,将好的烹饪理念和技艺传递给更多的人。当一个人在一件事上投入长久深远的热情和精力时,便能创造无限可能和奇迹。

平等对待职业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崔迪“不走寻常路”的做法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甚至痛心疾首,在他们看来,辛辛苦苦获得的学历应该成为她通往更好未来的敲门砖,而非职业中专就能胜任的厨师行业,这种做法完全是“职业降级”。对此,同济大学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樊秀娣表示,学历、专业只代表吸收了什么知识,是自我投资。而工种是一个人服务社会的贡献。建筑师不一定高于厨师,大学教授不一定高于保姆,职业就是职业。

在“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渗透下,很多人对许多职业存在误解,认为服务行业差人一等,是社会低层,在教育孩子时,也常常把“学习不好就去扫大街”的话挂在嘴边,这种重学识轻品格的价值观真的对吗?

文学巨擘鲁迅先生曾说:“俯首甘为孺子牛”,人类已步入平等公正的新时代,除了让人们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更应该提倡尊重的重要性。正如古话所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一行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不管什么职业,只要奉献社会、创造价值都值得被尊重和敬爱。

梦想无关大小,平凡成就伟大。无论选择何种道路,只要心存热爱,必定一路生花。

作者:刘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