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融媒(记者 赵雪如 何唯 刘颖杰)杀年猪,旧时农家,年之大事,岁末喜事。
过去,农村地区家家户户都会养猪并在过年时宰杀,而现在农村杀年猪的地方已经不如以往普遍了。不过,杀年猪习俗亦是枝江最乐见的民俗之一。
冬月开始,安福寺镇秦家塝村的600多户人家的年猪陆陆续续被提上日程,杀猪佬的工作也变得繁忙起来。
工具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哒哒哒……”12月19日上午9点左右,一辆载着满满工具的三轮车,在刚刚完成上一户的“任务”后,紧接着就来到了安福寺镇秦家塝村刘昌芹的家中。
小推车、杀猪板凳、杀猪刀、剔骨刀、刮猪毛的刮刀、杠杆挂钩、柴火炉……小小的三轮车上装满了杀年猪的工具。一到目的地,一摞一摞刀具,一块块抹布,一个个钩子……整整齐齐地摆在刘昌芹家的稻场上。噼里啪啦的柴火声、热气腾腾的水蒸气弥漫在繁忙而有序的氛围中,显得热闹而喜庆。
杀年猪,对农家来说,是一项盛大的仪式。农家人一年上头青草米糠精心饲养着,到了寒冬腊月,年猪膘肥体壮,宰杀过年,犒劳付出,庆贺丰收,是令全家大小都十分兴奋的事情。
会杀猪的人在村里都算得上“人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杀猪佬。杀猪佬是传统九佬十八匠之一。在枝江农村,每个村里都有一班子会杀猪的人,人缘好、干活利索,自然接的活儿就多,最好的时候一年可以接五百头杀年猪的活。
谈及眼前的三轮工具车,年近50岁的许敬峰满脸自豪:“这是我们的宝贝,我们也是靠这个吃饭的。”而每两年这辆工具车就会进行翻新修整,以免在“旺季”来临时“罢工”。
许敬峰来自安福寺集镇上,和他一起的还有秦家塝村的陈先富和徐国志,陈先富因为经验丰富,是他们小团队的小队长,而他们的团队组建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
这一次掌刀的就是陈先富,他手里的杀猪刀长约一尺,尖锐锋利。杀猪时,从颈部刺入,直达心脏,一刀毙命。
好手艺好口碑是赚钱“秘籍”
当天上午,许敬峰他们三人花了近三个小时时间杀了两头猪,一头重283斤,一头重330斤。
“我们每天早上三四点就开始‘第一单’的活,每年一般从冬月初十做到腊月初十,一天能杀十头猪左右,到了下午五点左右我们就不接活了,毕竟杀年猪是个吉利的事,不能天黑着进农户家里。”因为这次许敬峰是做辅手,得以空闲,跟记者聊起自己近期的“成就”。“目前我已经杀了两百多头年猪了,一头猪少的时候有将近两百元,多的时候每头猪有三百多元,是按照年猪的重量来的。”
根据许敬峰的介绍,按照今年的市场,两百斤以内的年猪,杀猪价在150元到180元之间;三百斤以内的年猪,杀猪价在200元左右;三百斤到三百五十斤的年猪,杀猪价在220元到250元之间;五百斤以上的年猪,杀猪价在350元以内。
这么一算下来,当天,他们三人在两个多小时就有500元左右的收入。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许敬峰的收入已经有两万多元了。
许敬峰指了指身旁的小队长陈先富,“他的收入更高些,他的技术好,大家都找他。”
当然,有好手艺才会慢慢有好口碑,有好口碑才会有人愿意找上门,杀年猪这份活靠的就这份好手艺好口碑。
“血幌子”串起彼此情谊
刘昌芹的家里在这一天也是格外热闹,邻里亲戚也有不少来帮忙的。许敬峰、徐国志、陈先富三人有条不紊地做完前期的工作,接下来就是剃毛、冲洗、切割、分解、收拾内脏,各个环节一气呵成。
忙完一阵,盛情的主人会整上一桌好酒菜,酬谢他们。
当然,少不了枝江特有的“血幌子”。
进入腊月前,家家户户宰杀养了大半年的过年猪,呼朋唤友吃“血幌子”;拆洗大门,邻里互助“炸麻花”,熬糖汁做“黄酥糖”;清鱼塘,请专业的“席匠师傅”“打鱼糕”……
无数的枝江人,只有回到家,才能吃到团圆的味道。
在枝江,有这么一个风俗,杀了年猪要请亲朋好友来分享,美其名曰叫“吃血幌”,言下之意大概就是以吃猪血为“幌子”,招呼亲戚朋友聚一聚,联络一下感情。
这份情谊是亲情、友情也是对杀猪佬的感谢之情,“血幌子”也自然成为了杀猪佬和乡亲们感情联络的纽带。因为杀猪佬的到来,因为杀年猪这一热闹的活动,让邻里乡亲们都能在这一刻沉浸在团圆的喜庆中。
冬至前后,正是农闲时节,乡亲们都在为过年做准备,杀猪“吃血幌”,是仅次于乔迁、做寿等家庭大事的一次喜庆活动。“吃血幌”自然离不了猪血,接猪血时很是讲究,先在盆里放少许凉水、盐、姜蒜和花椒,猪血流到盆里后立即搅匀,凝固后被分割成块,然后放在大锅里煮熟煮进味道,打捞起来浸泡在凉水里。待到吃时切成片下火锅,嫩若豆腐,口感劲道,鲜美无比,是非常受欢迎的一道佳肴。
吃着“血幌”,许敬峰端起茶杯和刘昌芹一家碰了杯,像是许久未见的亲人们,聊起了家常。
吃完刘昌芹家的年猪饭,许敬峰三人又骑着三轮车继续赶往“下一单”。
一审:何唯
二审:潘德铭
三审:袁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