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玉亮
朗读:心怡
石头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国人就有石头情结和奇石崇拜,我亦如此。
年少时读《西游记》,说“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那时我明白了《西游记》里的石头是孕育生命的。后来读《红楼梦》,发现里面的灵石是全书的主线,石头是灵物,是信物,更是贾宝玉的前世今生,让我从小就对这些奇石有一种神秘感和强烈的向往。后来看电视剧《红楼梦》,剧中那块石头,形状奇特,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后来才知道,这原来是黄山之巅的飞来石。有一年我去黄山旅游,特意近距离膜拜了这块石头。
记得有一次经过一处废墟,在砖石瓦砾之间,我远远地就看见一块石头,依稀觉得不一样,我把它捡了回来,洗去表面的泥沙,刷洗干净,终于露出本来面目,是一块五花肉石,我如获至宝。
那一年去青岛旅游,海边沙滩上那一颗颗小石头,圆润光滑,像珍珠,似水晶,如玉如翠。我情不自禁捡了一袋子,千里迢迢带回家中,闲暇时摩挲在手中,温润如玉。想起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的一句短诗“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我来自北方,见惯了北方棱角分明的石头,对南方江边的鹅卵石尤为惊喜。江边的卵石,真的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美。也许是长久在水里接受洗礼,完全洗净了表面的杂质,在水里的感觉就像宝石一样。有的洁白无瑕,有的晶莹剔透,有的色彩斑斓,有的通体玄黑,有的光滑墨绿……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会像一个孩子似的去捡石头。当我在岸边或水里看到它们时,依稀觉得与别的石头都不同,那感觉好像走在人群中突然看见一双似曾相识的眼睛,彼此闪动了一下。
后来听说宜昌盛产玛瑙石,尤其是枝江玛瑙河流域和石宝山一带,我也时常和友人一起去那里捡石头。在炎热的夏天去捡过,跋山涉水,汗流浃背;寒冷的冬天里也去捡过,冻得透心凉。捡玛瑙石最好是在雨后,因为玛瑙石多在泥沙中,雨水冲洗后,有些若隐若现露出一点,方能看到。虽然是跋山涉水捡玛瑙,其实多数时候收获甚微,甚至是空手而归。捡的人多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捡到的惊喜地叫一下,大家都围过去欣赏。有时候,认识的、不认识的,互相交流分享,称为石友。我刚去捡的时候,因为不识货,稀里糊涂地捡了许多赝品。一同去的海哥,眼光独到,手法老练,每次总能捡到几块精品。
空闲的时候到野外去寻觅它们,泥土的醇厚交织着青草的气息,有返璞归真之感。野外的风吹日晒雨淋,寻觅的劳累,比起捡到精品的欣喜,是不值得一提的。寻觅中看似随意,其实处处留心,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仔细端详,是精品就留下,是顽石就放归自然。有一次,我们去一个荒野里捡,凭着慢慢积累的经验,我把貌似的、确认过眼神的玛瑙石都装进随身带的水桶里。休息的时候,我对着水管冲洗一番,发现有一块隐隐泛着红光,长约10厘米,宽约8厘米,是一块精品。几个人围过来,仔细看一番,羡慕不已,都说我和这块石头有缘。那是我最珍惜的一块,曾经有人要买,我也没舍得卖。玛瑙石小的如同米粒,大的如同鸡卵,拳头大小的实属罕见。我捡的玛瑙石,多数如鸽子蛋大小,偶尔遇到一个精品,我们都要分享一下。回去时,我会去江边或河边洗去石头表面的泥沙,露出本色之后,我会把一些“假冒伪劣”的次品,丢在河边或河床上,让它们回归自然。把自己喜欢的石头带回家,刷洗干净,放进盆子,装满清水,在水里欣赏效果最佳。越看越有兴趣,越看越开心。闲暇之余,我会打着手电筒仔细观看,看上面的蚕丝纹或画面,放在手心仔细把玩。
野外捡石头靠的是运气和眼力,去洗石场捡石头更是一番不同的体验。和洗石场的工人们打个招呼,站在石头堆上,最好戴上帽子,穿上深深的雨鞋,撑把雨伞,机器把洗过的石子通过传送带不停地暴雨般倾泻下来。捡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里面可能有玛瑙石、雨花石,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石头。需要迅速把喜欢的抓起来,否则很快就被倾泻下来的石子掩盖。在洗石场,一般不会落空,都会捡到一些。我最多的时候,一个下午累计捡到2斤左右的玛瑙石。但一般都不太大,如鹌鹑蛋或鸽子蛋大小的居多,核桃般大小的已经难得了。
奇石是立体的画。有些画面石,体小、形似、质优、色真、韵神,基本满足了奇石的全部特征。有些石头,历经岁月沧桑,上面形成了天然的图案,或者类似文字般的纹理,弥足珍贵。奇石是无声的诗。“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本无语,可沧桑的岁月在它身上留下耐人寻味的痕迹和鲜明的特点。石头感悟自然,忠实记录着大自然的历史,承载着无言之美。
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使我们远离了自然,然而我们的内心深处却在渴望回归自然,本性使然,捡石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这种情结。奇石是大自然天然的艺术品,可谓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我见过巨大的鱼形石、孔夫子状的巨石……不加雕琢,形神兼备,具有自然的美感,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时候,好不容易寻觅到的石头,或有断裂,或有瑕疵,不免有些遗憾。想起断臂的维纳斯,残缺美也是最真实的美,心下释然。奇石或多或少都存在缺憾,人无完人,人不也如此吗?
奇石不仅是一种形象艺术,更是一种心境艺术。园无石不秀,居无石不雅,水无石不清,山无石不险,的确如此。奇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一块石头,就是一方自然的山水。方寸之间,心灵诗意栖居。奇石赋予了一定的艺术内涵或文化内涵,它才具有灵性,才能活起来,观石才能达到“人石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也是奇石文化的灵魂,也是它的独特魅力。
等我老了,我想找一幽静之所,欣赏这奇石,倾听鸟啼蛙鸣,情注奇石之中,神游八荒之外,让自己的思绪恣意在自然间流淌。围炉煮茶,品石玩石,静心养心,不为尘世喧嚣,只为内心的安宁和这石头的情缘。
作者简介:胡玉亮,宜昌市作协会员,枝江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在《中国教育报》《半月谈》《百姓作家》《特别关注》《湖北日报》《学习强国》《河南教育》《中小学德育》《教育时报》《三峡日报》《新乡日报》《平原晚报》等刊物上,是一位有诗意的生活者,有情怀的教育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