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市镇:乡村道路的变迁看改革开放40年

编者按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第40个年头。在这40年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政治、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沐浴着改革春风长大的00后对改革开放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和认知呢?来自宜昌市夷陵中学的一名学生,从爷爷的回忆和讲述中找寻到了答案。特予以播发。

爷爷出生在枝江市董市镇草台村,现在村里通往外界有东西两条水泥公路,东边的一条叫董(市)横(店)路,西边的一条叫平(湖)新(周场)路。每次听爷爷讲村里变化的故事,他总是会先提到这两条路。

草台村处于董市镇北面低丘与湖区连接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是块产粮的好地方,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交通运输就成为了当地百姓生存发展的必需品。

爷爷讲,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两条路只是村里通往董市镇的两条土大路,说是大路也只不过比小道稍宽一点,那时运输全靠肩挑背驮,一个年青力壮的男子一次最多能挑一百四五十斤,沿着崎岖不平的土路去回一次得大半天时间。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农民卖的粮多了,需要买进的农业生产资料也多了。在这两条路上,常常总会看到挑担的男女艰难地行走,尤其在春上和秋收后,会出现数十人甚至百余人从董市镇往村里挑石灰(用作肥料)和从村里往董市挑粮的队伍。在毫无先进运输方式和机具的情况下,勤劳耐苦的忠厚农民只能用他们的人力和汗水来发展生产,他们做梦都在想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让这种肩挑背扛变得容易些!


到了六七十年代,政府组织农民把这两条土路拓宽拉直,路基也抬高了些,因为路扩宽了,国家为每个生产队配购了两三部板车(胶轮钢丝车)。每辆板车一次可拉一千多斤,能顶十多个男人的能力,这是农村运输方式的一次大进步,农民有了这个“宝贝”自是高兴不已。爷爷说,那时一个生产队每年为国家上交上十万斤粮食,买回几十吨化肥,全靠板车通过这两条路运输。但那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这两条路纯属土地,一遇雨天,板车是不能上路的,后来又慢慢想办法逐步从外面弄来砂石铺上(本村没有砂石资源),才勉强能在雨天或雨后板车上路。“现在你们听这些好像认为是很简单的事,但在当时条件下确还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呢!”后来农村渐渐有了手扶拖拉机,这两条路就更派上用场了,拖拉机当然比板车先进多了。


进入改革开放,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对运输的要求更多了,在国家的扶持下,这两条路不断得到升级改造,路加宽了,砂石层加厚了,不仅能跑拖拉机,还能跑汽车了。在新世纪之初,国家非常重视“三农”工作,提出村村通水泥路的建设目标,国家支持加农民出资,这两条十几年的泥石路变成了水泥路。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又将这两条道路纳入枝江市养护道路,道路质量又有大的提升,现在无论是大型载重汽车还是高档轿车都能在这两条路上快速通行。


三年前,新318国道枝江段通车后,让草台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便捷和紧密了,村里开了超市和连锁店,把农民所需生产生活资料运进来,农产品销售出去。好多农户开了民宿和农家乐,吸引城里人来乡下度假休闲,每到节假日,这两条路上车水马龙,蔚为壮观!

爷爷说,家乡村里这两条路只是千万条农村路中很普通的路,但它几十年的变化让爷爷感触太深,它随国家变化而变化,它伴改革开放而变好变美!现在这两条路就像村里两支巨臂每天充满热情迎来送往,满怀信心拥抱未来!

来源:荆楚网  枝江董市

原标题:《乡村道路的变迁看改革开放40年》

(责任编辑:石青)

投稿邮箱:yunshangzhijiang@163.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