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第九期
马拉松,和城市一起跑起来
11月3日,2024年宜昌马拉松结束了,来自全球的两万多名选手体验了“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秀美风光。当天奥运冠军孙家俊领跑,肥鱼汤、红油包子等特色美食让跑者大呼吃的过瘾,热情志愿者和大美江景赛道出圈等话题被网友冲上热榜。宜昌马拉松创办于2016年10月,此前已成功举办五届,先后获评“世界田联标牌赛事”“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等荣誉,被跑友们亲切地称为“宜马”。
据资料显示,世界田联发布的2023年全球路跑赛事日历信息显示,2023年全球路跑比赛总场次达238场,创历年全球总场次纪录。其中,我国占67场,居全球第一。据中国马拉松信息平台统计,仅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有133场路跑赛事在中国田协备案,其中全程马拉松61场、半程马拉松及其他项目72场。为什么有那么多城市和地区热衷举办马拉松赛事?
本期《丹阳时评》作者林川有话要说。
在马拉松给大家带来话题的同时,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传到了我们的耳朵:有些市民觉得比赛封路影响正常生活,有些市民由于要绕路耽误了上班,还有些市民为了出行计划不受影响,要比往常更早起床。除了市民们说的比赛封路影响正常生活节奏,结束后的满地垃圾、“运动会遗产”如何妥当处理等等都成了很棘手的问题。另外,根据2018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的数据,以一场3万人参赛规模的马拉松来说,平均赛事运营经费达到1199.86万元。面对如此高成本,各地举办赛事动力是什么?
最重要的一个动力是,以赛事为媒,为城市宣传引流。举办马拉松的城市以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为主,比赛穿越大街小巷、渗透城市“毛细血管”,现代化都市风貌与历史文化底蕴交相辉映,马拉松赛事日益成为呈现城市景观和文化的重要渠道。不少城市还会配套马拉松论坛、马拉松博览会、马拉松体育文化节、摄影大赛等活动,全方位立体式展示城市的面貌,探索实现赛事价值和城市发展的融合。举办地的历史、文化、现状、地标等都会在2-3个小时的直播中悉数呈现。马拉松对城市的宣传和推广而言,无异于一部42公里的文旅宣传片。
马拉松是城市的新名片。与常规的本地群众性体育活动稍显不同,马拉松赛事能够集聚成千上万的跑者和亲友团,十分考验举办地在专业服务、交通运输、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执行力,也是一座城市在“举手投足”间向外界递出的一张“城市名片”。
马拉松也能激发城市消费市场的活力。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是组织大型赛事的主要方式,马拉松也是一个品牌推广的大好商机,可以吸引企业赞助,并带动当地体育用品、服装等行业的发展。赛事期间还可以刺激消费,拉动当地体育用品销售、旅游、酒店等产业经济,媒体、娱乐、培训、医疗等也均会受益。可以说,城市、赞助商、运营商各有一本“生意经”。
马拉松还能带动全民健身热潮。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健康生活,全民健身也就走进了大家的生活。跑步作为门槛最低、个人投入最少、健身效果又不错的运动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马拉松比赛全马、半马给喜欢运动的朋友提供了一个和专业运动员同台竞技的平台,健康跑也带动了全民健身,给了那些还没有参与进来的朋友一个参与活动的契机。
诚然,当前的马拉松站上了风口,但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要因地制宜,尤其是小城市,要发展“小而美”“小而特”的路跑赛事。已有的马拉松赛事要提高办赛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努力精进赛事服务、提升参赛体验。另外,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算大账、算总账、算长远账,让赛事在满足人们健身需求的同时,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
《丹阳时评》一期一会,邀请您一起倾听、思考、交流。
投稿邮箱:603956287@qq.com
主播:尹艺
责任编辑:何唯
审核:袁定平 龚春梅